翱翔長空丨“抗美援朝第一渡” 鴨綠江畔憶英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鴨綠江國門景區,有一條可以演奏《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的“音樂公路”,當游客在乘坐觀光電瓶車游覽鴨綠江風光時,致敬英雄的旋律便再次“唱”響……
9月17日,“紅星照耀中國·翱翔長空”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在激昂的旋律中走進鴨綠江國門景區,重溫中國第一批志愿軍戰士慷慨赴朝的偉大壯舉。
鴨綠江國門景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今天的鴨綠江國門景區像一本鐫刻著烽火歲月的立體史書。在“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一張張老照片還原著真實的歷史場景、多媒體沙盤動態標注著當年的運輸路線。在“隱兵渡”沉浸劇場,聲光技術重現了志愿軍夜渡鴨綠江的場景:黑暗中只聞江水聲與腳步聲,突然照明彈劃破夜空,爆破聲震耳欲聾……
“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吉林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這場偉大戰爭的重要后援地。
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率先從集安秘密渡江,進入朝鮮。集安也由此成為抗美援朝最早出征地,被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渡”。
如今,經過戰火洗禮的鐵路橋依然橫亙在鴨綠江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座橋見證了42萬名志愿軍集結開赴戰場,承載了成千上萬節車廂軍用物資運往朝鮮,運送了一批批回國救治的傷員。
集安口岸。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吉林全省2.87萬名青年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涌現出郭忠田、徐長富、關崇貴等眾多英雄人物。據統計,吉林省有18499位志愿軍指戰員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人數為全國第3位,占志愿軍烈士總數的10.1%。按1954年各省人口統計,犧牲人數占全省人口比例,吉林省為1.6‰,為全國最高。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吉林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70多年后,硝煙散去,集安市鴨綠江畔,莊嚴的口岸國門與整齊的鐵路軌道旁,仍保留著飛機掃射留下彈孔的碉堡,抗美援朝戰爭的痕跡依稀可辨。
鴨綠江國門景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銘記歷史,汲取抗美援朝精神力量,激勵一代又一代吉林人始終保持奮勇前行的姿態,在攻堅克難、開拓創新中,讓抗美援朝精神綻放新時代光芒,以真抓實干的行動在黑土地上書寫新的傳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翱翔長空丨白山松水銘記鐵血英魂
- 9月17日,“紅星照耀中國·翱翔長空”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追隨著“楊靖宇支隊”戰旗歸吉的腳步,來到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東北抗聯歷史,賡續紅色血脈。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