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吉林
白山松水好“風光”

當“吉林一號”衛星CT般掃描到梨樹縣,千里沃野正醞釀著又一個豐收的奇跡;
當一輛輛紅旗牌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時,700余臺焊接機器人在中國一汽繁榮廠區同步舞動著工業臂膀;
當松嫩平原上的一臺臺巨大風機精準“追風”,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風光”資源便搭乘綠能轉型的“吉”風騰飛……
五年來,吉林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向新求變:“大塊頭”表現出色、“創新力”動能強勁、“大糧倉”根基更牢,產業向新向優態勢明顯,白山松水間驅動力強勁。
吉林制造“老樹開新花”
走進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機械臂群舞”“產線如流”:焊裝生產線上的739臺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100%、高柔性生產線多種車型混線生產可靈活應對各種動力形式汽車的裝配需求、每54秒即可完成一輛紅旗車整車裝配、平均每天有約1000臺汽車從這里走出……
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總裝車間裝配線。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2021年,繁榮廠區正式啟用后,這里的變化很大!”中國一汽工程技術部總裝技術高級主任張國龍說。大約5年前,一臺車的國外空氣彈簧成本約1.5萬元。經中國一汽團隊2年左右的技術攻關,國產空氣彈簧問世,打破壟斷的同時,單車空氣彈簧成本降至約2000元。
“目前中國一汽新能源車型上的電驅系統、空氣彈簧、減震器、線控轉向器等核心系統和零部件基本做到了100%國產化。”中國一汽相關負責人介紹,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直是企業努力的方向。
中國一汽創新成果匯報展上展示的紅旗天輦飛行汽車。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科技引領,產業升級,中國一汽的變化,是吉林省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在吉林,重大技術裝備“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整星設計制造技術完成四次技術迭代;擁有全球首創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的長春長光博翔無人機有限公司,有兩款中大型無人機通過中國民航局適航審定,并取得特殊適航證。
氫能源市域列車、氫能源跨座式單軌列車、氫能驅動高速列車等系列化氫能客運裝備集中發布,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全尺寸試驗線將在年內投入使用。
5月29日,由中車長客制造的氫能源文旅有軌列車“氫春號”在長春街頭亮相。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上半年,“吉林制造”的筋骨愈發強健,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八大重點行業全部實現正增長,工業底盤穩健有力。
“產業規模壯大、創新加速突破、場景不斷拓展,為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形成了強勁的綜合競爭力。”吉林省工信廳重大技術裝備處處長宮克說,老工業基地的“頂梁柱”更硬核了!
“大糧倉”端穩“金飯碗”
初秋時節,吉林的黑土地上孕育著希望。在梨樹縣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翠綠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隨風搖曳起綠浪。
“看這根系多發達,免耕播種讓土壤更透氣!”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俯身撥開玉米根部表土,濕潤疏松的黑土中,細密的根系縱橫交錯。
“秸稈全覆蓋,免耕、少耕”是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的核心技術。看似顛覆“精耕細作”傳統,實則是向自然法則的回歸。
梨樹縣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減少對黑土地的‘打擾’,為大地蓋上‘被子’,這樣土壤才不會被風刮走、被水沖走,覆蓋的秸稈腐爛后還能增加黑土層厚度,使黑土更肥沃,以實現減化肥、省人工、保產量的效果。”王貴滿說。
2021年起,梨樹縣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構建起“梨樹模式3+1”推廣體系。王貴滿介紹,梨樹模式不斷提檔升級,通過精準施肥、智能監測等技術,讓農民直觀感受到增產實效。
“今年這玉米長勢特別好,特別壯實。多年來,合作社一直采用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以100公頃土地連片為單元進行標準化生產,糧食增產的同時,經營成本下降5%以上。”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說。
如今,在梨樹縣,“梨樹模式”不斷實現提質擴面,可因地制宜地創建100公頃或200公頃土地連片的生產單元。以300公頃為規模的升級版現代農業生產單元,通過使用大型農機高效作業使作業效率提升50%,良種良法與科學管理單產提升8%,每公頃成本降低超千元。
截至2024年,“梨樹模式”在四平推廣面積已達623萬畝,實現適宜區域全覆蓋,更在東北四省區輻射超1億畝土地。
讓糧食安全“壓艙石”更穩的,不只有黑土地,潛力巨大的耕地后備資源鹽堿地,也在加速“發力”。
在吉林大安,當地持續探索著“以水定地、集中連片、良種自育、生態改良、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鹽堿地治理模式;在吉林鎮賚的旱田里,復合微生物菌劑混著檸檬酸石膏翻進土,玉米稈子挺得筆直,種旱田難的鹽堿地也已成為滋養一方的“黃金糧倉”。
在大安市樂勝鄉,治理后綠油油的稻田與未經改良耕種的鹽堿地形成鮮明對比。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黑土地保護與鹽堿地治理雙軌并進,拼出了千里沃野的綠色新生與金色未來。
糧食產能站穩800億斤臺階,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底氣十足。吉林的糧食,端牢了中國人的飯碗。
“風光”新賽道“吉”速奔跑
驅車行駛在吉林西部,巨型風機葉片劃破長空,光伏板陣列宛如藍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近五年來,吉林持續探索將西部豐富的“風光”資源稟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走進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一輛輛滿載著“氫洲Hyglobal·綠氨”的液氨罐車駛出園區,發往海外市場。7月26日,全球最大單體綠色合成氨項目在這里正式投產,首創了“綠氨規模、混合制氫規模、直流微網和固態儲氫”四項全球之最。
7月26日,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正式投產。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項目利用‘風光’資源發出的‘綠電’,再通過電解水制氫裝置制取‘綠氫’,再將其與空氣中的氮氣結合,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綠氨’。”大安吉電綠氫能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宋樹林介紹,“綠氨”相對利用化石能源生產的“藍氨”“灰氨”更受歡迎,可廣泛應用于化工、交通及電力等領域。
在該項目中央控制室,LED大屏幕上的生產流程清晰可見:企業建設的8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綠電”通過自建的輸電線路輸送到制氫合成氨工廠的總降變電站,再通過總降變電站將電力分配給制氫、合成氨以及空分裝置。
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中央控制室。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從“風光”到“綠電”再到“氫氨”,每一步都在給能源“升值”。
今年上半年,吉林風光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300萬千瓦,加之水電、生物質和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遠超煤電。
今年下半年,中廣核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0萬千瓦光熱項目預計投產。項目采用“光熱+新能源”的創新模式,填補了東北地區光熱發電產業的空白。
7月26日,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1單元光熱100MW工程正加緊施工。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是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數據顯示,吉林省在建、擬建和規劃推動的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和綠色航煤項目數量和產能位居全國前列。
“吉林新能源產業將加快推進產業集成式發展、集群化布局,著力實現新能源高質量開發、高水平消納、高價值轉化,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能源產業高地。”吉林省能源局局長趙彥峰說。
從吉林西部的無限風光到“吉林一號”從太空俯瞰的千里沃野再到車間工廠的智能脈動,五年蝶變,吉林躍出了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嶄新軌跡,在振興發展的賽道上全速奔跑。
(謝龍、馬俊華、李洋、李思玥)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白山松水好“風光”
- 當“吉林一號”衛星CT般掃描到梨樹縣,千里沃野正醞釀著又一個豐收的奇跡; 當一輛輛紅旗牌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時,700余臺焊接機器人在中國一汽繁榮廠區同步舞動著工業臂膀; 當松嫩平原上的一臺臺巨大風機精準“追風”,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風光”資源便搭乘綠能轉型的“吉”風騰飛…… 五年來,吉林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向新求變:“大塊頭”表現出色、“創新力”動能強勁、“大糧倉”根基更牢,產業向新向優態勢明顯,白山松水間驅動力強勁。 吉林制造“老樹開新花” 走進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機械臂群舞”“產線如流”:焊裝生產線上的739臺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100%、高柔性生產線多種車型混線生產可靈活應對各種動力形式汽車的裝配需求、每54秒即可完成一輛紅旗車整車裝配、平均每天有約1000臺汽車從這里走出…… 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總裝車間裝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