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聚焦吉林:各族人民相親相愛 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 |
圖①:延邊州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項目大賽。 |
海蘭江畔,青山綿綿,稻浪滾滾。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雨后煙氣蒙蒙,遠山仿佛籠罩在一層輕紗中。稻田螃蟹樂園、稻田小火車、觀景亭……游人們在這里盡情體驗田園風光。
“去年40多萬人次的游客量。這個暑期更火,一天能來上千名游客。”光東村黨支部書記金憲指著稻田說,“看,水稻抽穗開花了,長勢多好!”
近年來,位于東北邊陲的延邊州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美景美食頻頻出圈。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511萬人次,同比增長70%;實現旅游收入746億元,同比增長71%,兩項指標相較2015年實現了翻倍增長。
延邊州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是中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曾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延邊州旅游火爆,不僅在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便利的交通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延邊各族人民團結和諧,呈現出的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歡樂的生活底色。
近年來,延邊州持續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引領,以互嵌交融共繪和諧生活圖景,以興邊富民擦亮幸福底色,以文化浸潤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不斷書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以互嵌交融共繪和諧生活圖景
清晨,在延邊州琿春市防川景區龍虎閣上,天南地北的游客共迎第一縷陽光。夜晚,防川民俗村的特色民宿建筑群中,華燈閃耀、歡歌笑語。
來自廣東的劉鵬等全國25個城市的100戶家庭受邀來到延邊,體驗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民族特色。走進社區,劉鵬感慨道:“在這里,鄰里互助互愛。”
“今年我們預計邀請1000個家庭到延邊體會和諧一家親。”延邊州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石琦華說。
在延邊州,各民族血脈相融,心手相牽。
延邊州延吉市人民公園樹木蓊郁,清風徐來。不少老人在這里鍛煉、休閑,有十多名老人跳完舞后坐在一起聊天。“不分職業,不分民族,我們都是好朋友。”78歲朝鮮族老人姜東明說,“現在通婚的越來越多了,我兒媳婦就是漢族的。”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紅石榴之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通過展館、多媒體展示區、互動體驗區等功能模塊,為來訪各族群眾提供實地觀摩、現場講解、互動實踐全景式研學體驗。
幾名小學生放學后走進“紅石榴之家”,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認真地為他們講解。“從小種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王淑清說。
丹英社區還打造了象帽舞隊、立鼓隊、大眾舞隊等綜合性民族藝術團,成立丹英社區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讓“民族長鼓”舞起來,“鄰里活動”融起來,“文化匯演”樂起來,鄰里關系日益團結融洽。
社區空巢老人金勝淑認了漢族兒子劉戰峰。劉戰峰每天打電話問候老人,一天發現老人聲音虛弱,馬上打電話請社區工作人員前去查看。突發心臟病的老人,因搶救及時,沒出意外。
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進社區光進花苑小區,記者見到在涼亭里聊天的9名大娘。她們中最小的70多歲,最大的90多歲,5名是朝鮮族,4名是漢族。“日子越來越好,生活很悠閑。”81歲的嚴粉今說,每周五會有社區干部下沉到網格,解決百姓急難愁盼。
延邊州正深入實施互嵌交融工程,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吉林省委常委、延邊州委書記胡家福表示,延邊州將堅定不移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主線,進一步樹牢主線意識,貫徹主線要求,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推向深入。
以興邊富民擦亮幸福底色
從琿春市區出發,不到2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東阿拉村。62歲的村支書吳宏急匆匆地從屋里出來,笑著說:“我這剛下直播。”說起直播,這位電商新兵滔滔不絕。他先是跟村里駐村大學生學,后來又到市里的東北亞電商平臺產業園學習。“我今天早上6點半開播,賣村里的大米、大榛子啥的,這可是個來錢道兒。”吳宏說。
“以前,說東阿拉村可能沒人知道,但一說窮阿拉村,誰都知道。”70歲的朝鮮族大娘安春姬說,她從小在這個村里長大,親歷日子越來越紅火,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大家致富。
“2024年莊稼大豐收,村里還辦有豬場、牛場。”吳宏說,全村人均收入1.8萬每年,村集體年收入60多萬元。
“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村民互相熱心幫忙,可和諧了。”安春姬辣白菜腌得好,每年做好辣椒調料,給大家伙分。漢族朋友于英跟她學,腌的滋味咋整都不對,安春姬就到于英家里跟她一起腌制。
“8月15日是延邊州具有濃郁朝鮮族特色的‘老年節’,村里不分民族,所有老人都過,年輕人則負責做飯、端盤子,其樂融融。年年‘村晚’,大家都可開心了。”說到興頭上,安春姬索性放聲歌唱:“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
興邊富民擦亮幸福底色。在延邊,各族群眾圍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心同德、團結奮進。
2024年,全州邊境村實施農業產業項目47個,完成投資7.2億元。目前,全州已建成東阿拉村生豬等9個種植養殖基地,打造水口大米等18個農特產村。加快實施敬信小鎮等9個邊境村文旅項目,開發邊境自駕游、騎行游、水上游等特色產品,具備旅游接待能力的邊境村數量增至36個。今年以來,全州邊境村接待游客超150萬人次,入境游市場也持續升溫。推動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業集聚發展,帶動22個邊境村、8253名邊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清晨,走進延吉人民公園東側的延邊東方水上市場,只見人群熙熙攘攘。辣白菜、打糕、米腸、參雞湯……各類美食琳瑯滿目。游客不僅現場品嘗,還打包郵回家里。
近年來,延邊不斷做精美食旅行金招牌,餐飲行業總體銷量大增。濃郁的民族特色讓旅游產業根深葉茂。
還未走進中國朝鮮族民俗園,記者就看到街道兩邊一排排的旅拍店。據介紹,2022年民俗園周邊只有3家旅拍店,現在周邊有200多家旅拍店。
夏日午后,雨下得綿密。民俗園里依然游人如織。“下雨也擋不住游人的熱情,我太喜歡這身打扮了。”來自河南鄭州的張女士母女在旅拍店里做了妝造,身著朝鮮族服飾,游得開心、拍得暢懷。張女士拿起手機讓記者看她拍的照片:“你看多自然,多好看。”
站在琿春市防川景區,極目遠眺,中、俄、朝三國風光盡收眼底。延邊以開放的姿態加速融入世界。
近年來,吉林省持續推進對俄“濱海2號”運輸走廊建設,每年從琿春口岸入境的帝王蟹超過150萬只,大量帝王蟹坐上了“復興號”列車運往全國各地。
“深入推進延邊州邊境村建設三年行動,深化村企合作,大力發展邊境貿易、邊境旅游和農特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延邊州州長洪慶介紹,2024年,全州邊境村新建續建農業產業項目59個。
經濟活躍的同時,生態環境向優提級。延邊全州著力打造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品牌,深入實施十年綠美吉林生態保護修復計劃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大力發展農林特色產業,做大畜牧業、人參中藥材、木耳食藥用菌、水產、民族食品、林產及鄉村旅游“6+1”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讓各族群眾共享綠色生態福祉。”吉林省委副書記吳海英說,吉林省將加快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邊疆繁榮、邊民幸福、邊防穩固。
以文化浸潤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在延邊歌舞團排練大廳,演員們正在排練舞蹈。舞姿翩躚,一招一式獨有韻味。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編排的大型原創歌舞詩《五彩阿里郎》,演出時場場爆滿。”歌舞團藝術總監咸順女說,臺上唱《紅太陽照邊疆》,底下觀眾會跟著一起唱。送戲下鄉時,十里八村的群眾都來看。朝鮮族歌舞很唯美,到大城市表演,也是大受歡迎。
延邊人民能歌善舞,文化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力量。
延邊州深入實施文化浸潤工程,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構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平日里,中華文化符號融入游園廣場、街景小品等設計規劃中,讓中華文化“有形”“可見”。
延邊州龍井市光昭村,墻體上繪著精美的畫。自2011年以來,延邊大學美術學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等為主題,創作墻體繪畫2萬余平方米,累計參與師生1500余人次,覆蓋全州20余個村莊。
為促進全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延邊實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開展“民族團結·安邊固邊興邊”等創建活動。在全州范圍內組建黨政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石榴紅”三支宣講隊伍,累計開展基層宣講6000余次。
“相親相愛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團結的國家最強大。”延邊博物館外的兩行字分外醒目。
延邊州堅持以文化建設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打造由延邊州博物館、各縣市館區組成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域體驗區。扎實推進以“凸顯一批中華文化符號、豐富一批節日文化內涵、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發掘一批文物古跡價值、打造一批非遺傳承基地”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批”行動,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充分體現、直抵人心。
“在激發活力上下功夫,突出青年主體作用。”吉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委主任馮慶忠說,將鑄牢的理念植入課程思政、社會實踐、網絡社交賬號等載體,融入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感召青年主動參與,厚植家國情懷。
前不久,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同心同德跟黨走、同步同頻共奮進、同向同行創未來。”吉林省委書記黃強說,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激勵全省各族干部群眾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在新時代新征程攜手并肩、同心同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吉林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