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律師劉沫含受邀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踐行為民宗旨 建設法治中國”中外記者見面會

7月8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踐行為民宗旨 建設法治中國”中外記者見面會,吉林省律師劉沫含(吉林衡豐律師事務所)參加。
在開場環節,劉沫含介紹道:“我來自吉林省長春市,是吉林衡豐律師事務所的一名黨員律師。2019年7月,我報名參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師服務團’,前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法律援助中心開展公益法律服務。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后,我又報名參加了‘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繼續開展了兩年志愿服務。五年間,從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我累計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詢4000余人次,代寫法律文書1000余份,開展法治宣講200余場。今天我帶來了一張照片,是我在學校給孩子講解法律知識時現場互動的畫面,至今這張照片仍擺在我的辦公桌上。援藏援疆期間,我累計為各族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近千萬元。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我最珍貴的收獲是群眾的那句樸實的‘共產黨好、法律公道’。未來,我會繼續以堅定的法治信仰、赤誠的為民初心,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踐行使命擔當,努力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
在主持人提問環節,針對主持人提出的“請結合自己的工作,談談是如何服務人民群眾的,有什么心得體會?”,劉沫含回答說:“作為一名黨員律師,我認為踐行為民宗旨不是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個案件辦理和每一次法律服務中。我曾經辦理過一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案件,令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對命運多舛的未成年小姐弟,他們的父親在四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四年后,他們的母親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離世。交通事故發生后,這對小姐弟的爺爺奶奶、姥姥爺爺和繼父都想爭取他們的撫養權。面對這樣一起特殊的撫養權案件,我從一位母親的立場出發,多次與幾位親屬進行交流,了解情況,實地走訪,最終這個案件以調解的方式促成對孩子照顧更多、經濟條件更好的爺爺奶奶得到了孩子的撫養權。每當看到這對小姐弟依偎在爺爺奶奶身旁,那種發自內心高興的場面,我也覺得特別欣慰。人民律師為人民,就是要用人民聽得懂、看得見的方式傳遞法治溫度,用法律專業能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把優質法律服務送到人民群眾身邊。”
針對主持人提出的“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如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劉沫含回答說:“在我律師職業和服務西部的實踐中,我堅持做好三件事:制作漢藏、漢哈雙語普法手冊,將專業的法律條文說成群眾能聽懂的‘家常話’,通過訴前調解成功化解矛盾糾紛,既減輕了法院訴訟壓力,又降低了群眾的訴訟成本。通過開展普法講座,在當地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法治帶頭人。有一位維吾爾族大叔經常聽我的法治課,后來他主動幫助鄰居調解一些糾紛。通過‘傳幫帶’,現在他不僅能處理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還成為了收集民意的‘法治信息員’。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律師扎根基層,通過一件件案件辦理、一次次普法宣傳,讓法治信仰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律師,我也愿意繼續做法治中國建設的‘鋪路石’,用專業和堅守,為法治中國建設做貢獻,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針對主持人提出的“您連續數年選擇遠赴邊疆地區開展法律服務,請問是什么信念支撐您作出這樣的選擇?您最大的感觸和收獲又是什么?”劉沫含回答說:“從祖國東北到雪域高原,再到西部邊陲,我的選擇源于雙重身份賦予我的初心。
第一,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作為一名黨員律師,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我們的專業知識服務各族群眾,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榮光。
第二,是一名人民律師的使命。法治陽光不應因地域偏遠而黯淡。當我們看到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特別是農牧民、殘疾人等群體面臨‘找法難’的困境時,我常想,律師的價值應該不僅體現在法庭之上,更在于讓法律服務走進千家萬戶,這也是律師職業信仰的必然選擇。
這五年的公益法律服務工作讓我有幾重收獲。‘被需要’的價值感,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帳篷里,在新疆的田間地頭,當我們看到群眾因為得到我們的法律援助愁容舒展時,當我們幫農民工索要工資時,當我們幫農牧民守住草場時,當我們幫助殘疾人守護權益時,我就在想,法治的溫度足以穿越語言的障礙和地域的距離。
‘心相連’的凝聚力,在服務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群眾的同時,也是法治精神和民族情誼雙向滋養的過程,他們那一句句‘感謝’,讓我更加讀懂了‘民族團結’的深意。
‘接地氣’的成長力,這五年間,通過50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4000余人次的法律咨詢,讓我能用群眾的語言去幫他們解讀正式的法律條文。通過普法宣講,讓書本上的法律轉化為群眾解憂的鑰匙,也使邊疆地區群眾的心中升騰起法治信仰。這一段旅程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篇章,未來我還繼續秉持初心,做一名融專業之力、懷赤誠之心的法治奮斗者,在未來的路上,讓法治陽光點亮更多角落。”
來源:吉林省司法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