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版面聚焦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六十五載 精心守護好生態

今年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成立65周年,也是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建區20周年。多年來,當地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筑牢生態屏障,讓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走進長白山,傾聽“綠色交響曲”
作為我國成立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生態價值。這里不僅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發源地,還是歐亞大陸東緣的最高山系,擁有典型的溫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長白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形成綿延約1300公里的生態屏障,護佑著東北地區的生態系統。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1960年成立,1979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86年獲批“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02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稱號,2024年,長白山地質公園獲批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至此,擁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3張國際名片的長白山“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今天的長白山,野生東北虎種群數量實現增長,“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成為常客。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珍禽猛獸“代言”的自然環境樂譜為基,律動文旅、生態、康養、體育、經貿等樂章,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交響曲”。
保護長白山,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
正如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其名,多年來,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筑牢了“保護”的根基。
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3300余個紅外線相機在原始森林里全天候監測,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監測網絡,時刻保護長白山珍貴資源。這套體系可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科學規劃日常巡護、清區以及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不斷收集和整理保護區內各類數據,為加強野生動植物和地質遺跡保護提供支撐。
除此之外,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還持續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管理,根據轄區資源分布特點和自然消長規律,結合林長制、河湖長制,適時組織開展護蛙、護薇、紅松種源保護、反盜獵等專項行動,通過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工作、開展清理整頓行動、推進宣傳教育活動以及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有效保障長白山地區生態安全。
為做好野生動物救助工作,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還成立了野生動物救助站,中華秋沙鴨、梅花鹿、黑熊、豹貓、??、赤狐、狍等野生動物在長白山優質的生態環境里繁衍生息。
發展長白山,保護與利用相得益彰
今天的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森林覆蓋率達87.7%,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超過92%,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生態好,文旅興。截至8月31日,2025年長白山景區累計接待游客26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1.7%。
近年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還著力帶動周邊景區“提檔升級”,在長白山和平山地運動公園穿越森林,體驗一場探險旅程;在雪絨花“鹿鳴夏野”,近距離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聚龍火山溫泉部落,來一場天然火山溫泉的休閑之旅;在美人松愛情森林音樂會,體驗清新的夏日“森系浪漫”……“高顏值+強體驗”的新場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
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背景下,長白山也迎來了更多機遇。沈白高鐵即將于9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屆時,長白山將通過高速鐵路融入京津冀和東北高速鐵路網,成為大都市群眾體驗慢生活和避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當前,長白山正全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更好擦亮、打響長白山“金字招牌”,努力將生態的“高顏值”轉化為產業的“高價值”,讓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
數據來源: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5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