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

本報北京9月10日電(記者趙曉霞)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會上表示,我國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
“實現兩個全覆蓋,即從類型上看,文物六大類63個細類新發現全覆蓋;從區域上看,全國所有縣級普查單元新發現全覆蓋。在古城古鎮古街、古代石刻、工業遺產、文化設施、文化景觀、邊境調查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發現。”饒權說。
據饒權介紹,我國文物保護狀況全面改善,以文物資源為主干,有力支撐長城、大運河、長江、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持續投入,近20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有力推進,1200余項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集中連片保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解冰介紹,“十四五”期間,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國79年后回歸祖國,是我國依托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我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解冰說,“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治理,與27國簽署政府間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協定,聯合18個國家發布《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擴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同心圓’。2025年,我國還首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贏得了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
解冰表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及國際政治、法律、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工作,現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長的一項耗時25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