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尋訪老兵足跡主題宣傳活動展播(十)|抗戰老兵陳茂芳:綻放在戰火中的鏗鏘玫瑰

16歲,她加入山東沂水縣十四區婦救會村民抗日自衛隊,從事幫助送信等地下工作;
17歲,她在淮海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被榮記一等功;
21歲,她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挽救戰友生命,被榮記二等功。
退役后,她在煙臺做了6年居委會主任,沒有領過一分工資,卻每天走街串巷,調解鄰里糾紛、照顧孤寡老人……
她先后多次榮立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
她就是今年96歲的抗戰老兵陳茂芳。
1929年陳茂芳出生于山東臨沂的一個貧苦農家。為了生計,年幼的陳茂芳隨父母給地主家做童工拉磨,媽媽給地主家做飯,爸爸給地主做短工。“那時候,連飯都吃不飽,地主的皮鞭隨時都會落下。”回憶起童年,老人的眼中仍隱隱閃過一絲痛楚,“但母親總是說,窮人總有一天會站起來。”苦難的生活磨煉了陳茂芳的意志。
1945年,16歲的陳茂芳加入山東沂水縣十四區婦救會村民抗日自衛隊,從事幫助送信等地下工作,自此投身抗日活動。“那個時候看到日軍的各種暴行,心里只有仇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不知道怕,就想著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讓窮苦人都過上好日子!”說起自己在抗日自衛隊從事秘密送信任務時,陳茂芳說。
1946年11月,陳茂芳參加山東魯中軍區衛生部培訓學習。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培訓,陳茂芳的醫術有了提升,成為醫療隊的一名護士。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她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彈片劃破她的衣袖,就撕下布條簡單包扎,又繼續投入戰斗。“那時候根本不知道害怕,只想著多救一個戰士,就能多一份勝利的希望。”憑借勇氣和毅力,陳茂芳在槍林彈雨中挽救了很多戰友的生命。因為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陳茂芳被榮立一等功。“總覺得自己還可以挽救更多戰友生命,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 陳茂芳說。
1950年11月,陳茂芳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環境中,醫療物資極度匱乏,前線傷員的救治工作成為一場與死神賽跑的較量。“敵軍的飛機整天在頭頂盤旋,好不容易運來的藥品常常被炸得粉碎。” 陳茂芳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語氣中仍帶著一絲凝重,“后來我們想了很多土辦法,克服眼前困難,積極挽救傷員生命!” 陳茂芳憑借在挽救傷員工作中的出色表現,被部隊榮記二等功。
在朝鮮戰場的日子里,陳茂芳和戰友們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一次,她和班長正在為受傷戰士包扎時,敵機突然來襲,一顆炮彈落在他們所在的木屋上,木屋瞬間被炸塌。班長為了保護傷員,腹部被炸傷,最終壯烈犧牲;而陳茂芳也被埋在了廢墟之下,所幸被戰友及時救出,只是受了些輕傷。不久后,陳茂芳和戰友們在防空洞里開會時,敵機向洞口投下炸彈,洞口被掩埋,眾人被困其中。在缺氧的環境中,大家幾乎絕望,但陳茂芳始終保持冷靜,鼓勵著戰友們堅持下去。幾個小時后,部隊工兵終于趕來,將他們成功救出。這次經歷,讓陳茂芳的耳朵被炮彈震聾,雙腿也落下了嚴重的老寒腿病根。
“在朝鮮那會兒天天都有危險,今晚躺下,明天能不能起來,誰都不知道。我們都沒有想到能活著回國。當部隊回國的火車走到鴨綠江大橋時,我們看見了祖國那一刻,我和戰友們都抱在一起放聲大哭了起來!” 陳茂芳說。
1955年,陳茂芳退役后在煙臺做了6年居委會主任。這期間,她沒有拿過一分工資,卻每天走街串巷,調解鄰里糾紛、照顧孤寡老人。“那時候家家戶戶都不富裕,但大家心齊,總能把日子過出熱氣來。”陳茂芳笑著回憶道。
歲月流轉,陳茂芳的家中始終保持著簡樸的模樣:褪色的木質衣柜、用了幾十年的搪瓷缸、墻上泛黃的老照片……在汶川地震和洪澇災害期間,她卻多次讓兒女代她捐款,將省吃儉用的積蓄捐給災區。“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是當年在部隊里學的道理。”她總說,自己只是做了一個黨員該做的事,那些勛章不屬于她個人,而是屬于所有為了國家拼過命的戰士。如今,每天觀看新聞聯播,是陳茂芳雷打不動的“必修課”。每當看到祖國的發展成就,她都會像孩子一樣露出驕傲的笑容。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象我們那時候的苦,但有些東西永遠不能忘——比如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還有那種為了國家和人民,敢拼命的精神。”陳茂芳老人從抽屜里取出一個相框,輕輕撫摸著里面排列整齊的抗美援朝軍功章。這位從戰火中走來的戰士,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不是為了名利而戰,而是為了信仰和正義挺身而出;不是躺在功勞簿上炫耀,而是把奉獻刻進生命的年輪。她的故事,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勇往直前,不懈奮斗。(文/崔釋遠 圖/李強)
來源: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