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尋訪老兵足跡主題宣傳活動展播(九)|抗戰老兵孟繁德:炮火硝煙中用生命搶救戰友

10歲,他是兒童團團長,與日本侵略者周旋,斗智斗勇,到各村莊演唱抗日救國歌曲,為抗日作出貢獻;13歲,他參軍入伍,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用勇氣和醫療技術挽救戰友生命,為保家衛國作出貢獻。可當他說起自己崢嶸歲月時,他平靜地說道:“我不是英雄,犧牲在戰場的戰友,他們才是英雄!”這就是今年99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孟繁德。
1927年,孟繁德出生在山東鄒平的一個普通家庭。目睹日軍種種暴行的孟繁德參加了山東省長山縣兒童團,并擔任兒童團團長,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和小伙伴們立志要趕走日本侵略者,讓家人過上安穩日子。那時候山區里條件差,沒有什么像樣的路可以走,主要道路大部分都被日軍和偽軍設立了關卡,于是他就經常帶領小伙伴走山路去附近的村莊演唱抗日救國的歌曲,為抗日救國作出貢獻。
“說實話,很多小伙伴們當時也很害怕,我就告訴大家,如果不把侵略者趕出去,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雖然我們年齡小,但是我們也能為抗日出一份力,所以大家也都跟著我一起干!”孟繁德說。
1940年,13歲的孟繁德報名參軍,成為山東軍區清西軍分區的一名衛生員。當時醫療條件極為簡陋,在接受訓練的這段時間里,日軍經常掃蕩,他們的訓練基地也處在敵人嚴密監視中,但是這不能阻止他和戰友們學習的熱情,孟繁德和戰友們一邊與日軍作斗爭,一邊抓緊一切時間學習醫療知識。“當時山里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房子就自己搭木棚、沒有照明的燈就點火把、沒有醫療器械就拿木頭鐵絲自己做。”孟繁德回憶說。經過3個月的學習他和戰友們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戰場救護專業醫療知識,并被分配到清西軍分區野戰所擔任衛生員。
在一次反“掃蕩”中,孟繁德所在醫院被日軍炸毀,在醫院里就醫的戰友們很多都被再次炸傷、病情危急。這時候他跟組織上申請由自己來帶隊把病情嚴重的戰友送到軍區總醫院里救治。在獲得上級批準后,他和戰友們前后兩次穿越敵人在公路上設置的封鎖線,一起用擔架把傷員送到軍區總醫院,確保了傷員生命安全,傷情得到及時救治。
1945年2月,孟繁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在攻打青陽店據點時,孟繁德和戰友們獲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那一刻,他與戰友們相擁而泣,手中的繃帶掉落在地,心中滿是激動與感慨。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成為他人生中難忘的記憶。
1947年,四平戰役打響,孟繁德在一營擔任看護長。他在距前線200米的地方設立救護所收容傷員。敵機扔下炸彈,房子塌了半邊,孟繁德被埋在了里頭。老人指著右膝說:“團政委帶人把我扒出來,膝蓋腫得像饅頭,右膝與腰椎都受傷了。”傷未痊愈,因原來軍醫負傷,他接替軍醫職責。“那時候部隊缺軍醫,也顧不上養傷,就要先救人。”孟繁德說。時至今日,孟繁德勞累后膝蓋仍會腫脹疼痛。
1948年,在解放鞍山戰役中,孟繁德正帶著擔架搶救傷員,他剛出院墻門口,敵人的一發炮彈就落到了跟前,剛喊隱蔽,沒等話音落下,炮彈就炸開了,整個左腳被嚴重炸傷,小腿也受了傷,三顆門牙也炸掉了,腿中的彈片在長春歷經三次清創才取出,現在離了拐杖一步也走不了。
負傷后的孟繁德調到遼陽衛生院任職,退伍后來到長春,在首鋼吉林柴油機廠職工醫院任外科主任,1984年離休。雖已脫下軍裝,如今99歲高齡的他,喜歡養花種樹、讀書看報,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學習,還經常到社區為年輕人講述抗戰故事,用自己的經歷傳承著革命精神。
回望過往,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時常浮現在孟繁德的腦海。他常常對年輕人說,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銘記歷史。“希望年輕人要永遠跟黨走,肩負起時代的責任,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孟繁德說。
這位歷經滄桑的老兵,用一生的堅守與奉獻,詮釋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著后人前行的道路。
來源: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