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縣城不簡單——吉林人有自己的“石頭記”

春樹抽新,小草萌芽,山巒跌宕,殘雪隱隱;河水潺潺,群鴨嬉戲,耕影綽綽。通化縣位于長白山南麓,森林覆蓋率達77.1%,素有“長白門戶·吉遼咽喉”之稱,“寶泉涌酒坊”“江沿墓群”“龍崗遺址群”“赤柏松古城址”“古‘長城’”等遺址星羅棋布……這座縣城著實不簡單。
這里曾是淘石的勝地,是長白山“新三寶”之一松花硯原料松花石的核心產區,以其雕制而成的松花硯,是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依然館藏百十余方。
松花硯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松煙浮艷、毫穎增輝,在喜愛的人看來,可與四大名硯齊名。
松花硯。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松花硯。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松花石礦脈,眾里尋它千百度
通化縣大安鎮湖上村的通化松花石老坑遺址所在地,礦脈呈東西走向,老坑遺址位于整個礦脈中部,又稱湖上坑,開采于康熙年間。湖上坑盛產的綠色刷絲紋理松花石,和故宮所藏御用松花石硯硯心的顏色、紋理、成分完全一樣,2014年成為吉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通化松花石老坑遺址。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通化松花石老坑遺址。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在歷史的長河中,松花石制硯一度銷聲匿跡。沉寂200多年后,在20世紀70年代末,終又驚艷現世。1979年,通化市工藝美術廠的一位老廠長張友發參加了外貿展銷會,得到了一個消息“通化這兒出松花石,可以制硯!”老廠長時時掛懷于心,回來后與地質隊配合,在當地尋找這方“寶石”。通過眾人孜孜不倦的探尋,終于找到兩個坑洞:一個是長勝的仙人洞,這里的松花石以紫綠相間為主;一個是四方山的別鴣洞,這里的松花石以深綠色刷絲紋為主。找到松花石料讓張友發如獲至寶。1980年,通化市工藝美術廠根據自己了解的松花石樣式,復制了52方松花石硯,并于當年在北京四川飯店舉辦了鑒賞會,邀請30多位名家現場觀摩,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松花石硯終于再次得以亮相。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1997年香港回歸,吉林省贈送的禮品“松花紫荊情系根”巨硯石材便采自湖上老坑。其石質溫潤細膩,甚為珍稀。紋理分平面和截面,平面紋理猶如云霧或水波紋;截面紋理猶如刷絲。雕刻大師們便是利用松花石的紋理特質,巧妙設計、雕刻出精美的松花石硯,或大氣磅礴,或精巧細雕,或古樸自然,或寓意吉祥……
長白山“新三寶”之一,松花硯歷經沉浮煥新生
據悉,1980年,通化縣大安湖上老坑的松花石樣品,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松花石殘片通過光譜分析和7個檢測項目的化驗,結果完全一致,為松花石產業發展提供了文脈支撐。在松花石最火爆時,大安鎮有200多家從事松花石(硯)經營的業戶,中國松花石主題小鎮孕育而生。2017年,大安松花石實訓基地成立。2018年,20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入駐園區,進行松花石展示、生產、培訓。2019年,8000平方米的大安鎮松花石產業園投入使用。
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大安鎮松花石產業園負責人張新介紹園區情況。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這里景色宜人,無論時光如何變遷,手藝人的傳承、初心從未改變。
“我們園區的工作內容包括原石打磨、修葺、奇石配座和包裝盒,松花石產業鏈一條龍基本建成,我們與3個電商平臺合作,通過抖音直播等助推銷售。”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大安鎮松花石產業園負責人張新表示,“我們這里大約有上千方松花石硯,可以創作五六十個品種,對接了一些企業文創產品,包括手工硯、鎮尺和手把件等。”線上、線下齊發力,這里的松花石也搭上了網上直播的快車。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多年來,眾多工藝美術大師利用通化松花石老坑純正的深綠色刷絲紋理,西大坡的綠白脖、多彩等松花石原材料,設計生產了五百余款式的松花硯、擺件等松花石產品,產業園累計接待游客達1.5萬余人次,為松花硯制作工藝推廣推波助瀾。
“隨著國產動畫IP火爆出圈,哪吒、黑悟空等文創產品也應運而生,孩子們也有了自己喜歡的松花石作品!”張新信心滿滿。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如今,大安鎮松花石產業園已晉級為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先后舉辦松花硯雕刻培訓班5期,惠及學員百余人次。具有多年雕刻經驗的工藝美術大師走進通化市中、小學及團市委青年夜校,今年以來,累計開展課程70余節,培訓1000余人次。
石韻匠心鐫歲月,雕琢松花石璀璨名片
“編簍”里的“螃蟹”栩栩如生,長勢豐滿的“白菜”、立體鏤空的古船,盤纏環繞的“藤蔓”,富貴如意的擺件、吉林三寶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川樹木,皆能巧妙呈現、躍然石上。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松花石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工作室里,伴隨著鏗鏘的雕琢聲,正在創作的是“五色吉林”的作品——金色吉林,上面勾畫著稻穗、玉米、收割機、糧囤子和長白山等元素,展現吉林五谷豐登的盛景。記者也在這里見到了老、中、青三代手藝人的接力與傳承。
走進另一間展室,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周輝標的作品映入眼簾,古樸的荷葉、蓮蓬,白里瓷肉的荔枝擺件,色彩鮮嫩的竹節,周輝標利用俏色,采用扣雕、柔雕、圓雕,立體雕刻等進行透雕,完美地表達作品的意境。
松花硯。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在通化縣這座縣城,不只有老坑,有傳承,有產業,這里還擁有一支尋找“寶石”的神秘力量——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六〇六隊。這支隊伍始建于1959年9月,致力于開展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液體地質、農業地質、地災防治治理、工程勘察、巖石檢測分析、寶玉石加工、寶玉石鑒定等領域的工作,通化縣大安鎮成為中國地質文化村鎮,六〇六隊功不可沒。
走進六〇六隊籌建的吉林有色地質博物館,長白石、水晶、北紅瑪瑙、螢石、琥珀、翡翠、綠曜石,還有大家最好奇的金鐵礦到底長什么樣,這里都能一一揭曉,不懂行的人可能走過、路過,也順便錯過。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六〇六隊副隊長馬熒朝介紹吉林有色地質博物館各個展廳情況。
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博物館深居于大安鎮湖上村,獲得多個國家、省市級科普研學基地、產學研用基地和地學科普基地的稱號。總占地面積約5200平方米,包括地質廣場和主體展廳,主體展廳中的地質基礎廳、模擬坑道、地質老物件廳、互動展廳、大師雕刻室等,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六〇六隊副隊長馬熒朝滔滔不絕、細致入微的講解,讓這次參觀妙趣橫生。
這里雕刻室的展品奇特又有趣,雕刻而成的“菜板”,碧玉色的“辣椒”、紫灰色的“茄子”,銹跡斑斑的“菜刀”,將其色、其質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少有耳聞的蛇紋石,在這座小寶庫里都得以一見。
吉林有色地質博物館展出的擺件。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走到松花石展品前,馬熒朝介紹說:其實有名的端硯、歙硯與松花石的成因,包括它的比重、吸水率、硬度、耐磨度幾乎是一樣的,它是吉林省一張亮麗的名片。
各式各樣的松花石制品。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風已起,路將成。
長白山的風掠過8億年的時光,唱響松花石跨越山海的長歌,承載著大自然對吉林的饋贈。讓這方天賜之石,成為守護和延續吉林文脈的產業,以蓬勃之勢,書寫屬于吉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璀璨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