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e起點贊長春這十年|區縣領導訪談·寬城區

中共長春市寬城區委副書記、區長 蔣旭桐
一、寬城區是如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
始終堅持把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全力推動工作落實。
深入學習領會。
第一時間召開擴大會,社區干部學院副院長周勉征、長山花園社區第一書記吳亞琴分享切身感受,常委帶頭作交流體會。組織全區黨員干部分批到長山花園社區和社區干部學院參觀學習,組織全區正處級以上干部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制定專項學習方案,推出系列鮮活報道,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抓好任務分解。
研究制定《貫徹落實具體舉措》,涵蓋九大方面16個領域、36項具體任務,細化工作清單共233條,逐項定人定責定時限。組織開展調度會及專項督導、明察暗訪31次,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實。
明確發展方向。
聚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系統謀劃未來五年發展,提出了“一核兩區四中心”戰略,確立了“六新”目標、“六大”路徑,為寬城未來發展定好“路線圖”“施工圖”。
強化重點工作落位。
緊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優做強”,推動中車整體搬遷、金越軌道等83個重大項目開復工,泰盟智能制造、中鐵建盾構機等38個項目竣工投產,青島四方、克諾爾軌道等32個項目簽約落位,軌道交通、汽車零部件兩大支柱產業主導優勢愈發明顯。
緊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傾全區之力有效應對多輪疫情沖擊,迅速建立扁平化指揮體系,采取超常規舉措拔釘子、堵漏洞、掃死角,按時實現全面“清零”目標;建立“平戰結合”體系,組建16支“撲火隊”,完善快速反應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反彈底線。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累計實施148項民生實事,開發就業崗位3.49萬個,2所學校投入使用,31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啟動,城市環境品質穩步提升。
緊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從嚴整治亂占耕地建房問題,規范表土剝離再利用工作,集中回收處置廢棄農藥、廢舊農膜,減少對黑土地污染破壞;推廣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推進秸稈離田工作,保護改良黑土地。
緊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出臺“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體系決定”,努力構建“一核引領、五治融合、四化并舉”治理新格局;開展社區管理系統推廣應用,提升基層數字化服務管理水平;調整優化街道和社區管轄范圍,獲批新增6個社區,招錄“社公崗”178人,基層治理基礎有效夯實。
二、十年來,寬城區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新成就?
寬城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在中央和省市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經濟發展穩中向好,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積蓄了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黨的建設得到新加強。
推行街道“1+3”大工委制和社區“1+1”大黨委制模式,建成“1+N+X”黨建陣地服務體系;創新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模式,吳亞琴社區工作法在全國推行,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揭牌運行,在全國開辟先河。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十年地區生產總值累計達到268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達到1796億元,工業總產值5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0億元,累計開復工項目586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家,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動能轉換聚集新優勢。
三次產業結構更為合理,高質量發展特征更為明顯。以榮發農業觀光園為帶動的都市農業,正在向精品化、特色化和現代化邁進;以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零部件加工等為支撐的工業,集群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以長江路、砂之船、阿里云等為代表的傳統商圈、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融合集聚,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經濟效益提速增效。
城鄉品質得到新提升。
新建道路81條,改造巷道741條,地鐵1號線、輕軌8號線建成通車,城市向北發展格局全面拉開。新改擴建學校28所、新增教育網點10個,新建各類公園設施、文體場館、健身站點300余個,新增綠地234.4萬平,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果,農村安全飲水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第20屆全國村長論壇,農村環境煥然一新。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678個“幸福寬城”民生計劃順利實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8%。推進棚改23個900萬平,兩萬戶居民喬遷新居;改造老舊小區104個,近兩千棟樓宇“舊貌換新顏”;區中醫院、民族醫院、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升級,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躍居全省前列。
三、十年來,為推動地域經濟發展,寬城區都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
過去十年,我們抓經濟、謀發展,以實干創實績、以轉變求蝶變,努力推動寬城高質量發展。
聚力實施改革創新。
積極謀劃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成為東三省首批國家城區老工業區改造試點之一,鐵南鐵北二元發展格局成為歷史。“兩區一鎮”改革扎實推進,園區平臺持續優化,開發區經濟主戰場作用愈發凸顯。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發展創新產業園區3個,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戶、省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17戶。
聚力壯大實體經濟。
著眼區域產業結構特點,推動軌道交通、汽車零部件制造兩個主導產業,向上游拓展、向中游補強、向下游延伸,加快全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提升;推動阿里云、淘寶直播基地等新業態落位運營,帶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經濟與傳統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寬城萬達、中東砂之船等現代服務業落位,提升商業規模檔次。
聚力推動招商引資。
緊盯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產業發展定位,深入實施智能化招商、鏈條化招商、資本化招商、市場化招商,10年累計洽談項目1026個,引進內資1020億元、外資6.9億美元,為區域經濟發展積蓄了后勁。
聚力優化營商環境。
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激勵政策,全區市場主體由10年前的1.5萬戶增長到14.2萬戶。在全市首推行政審批電子印章改革和“店小二”服務模式,涉企審批平臺事項100%上網,行政體制運行更加順暢,親商、安商、扶商氛圍愈加濃厚。
四、新征程上,寬城區將如何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推動長春實現振興發展全面突破?
寬城區將全面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主動融入“三強市、三中心”“六城聯動”戰略布局,堅持“一核”目標引領,強化“兩區”功能聯動,打造“四中心”產業布局,全方位增強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為長春振興發展全面突破貢獻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堅持文化引領。
發揮寬城歷史文化“底蘊資源”優勢,以鐵南歷史文化街區和鐵北工業文化開發為重點,著力推進歷史風貌修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實現歷史與現代的精彩融合,全方位提升寬城文化吸引力。
堅持產業帶動。
推動形成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集群,打造世界級軌道裝備造修中心。推動現代商業業態與區域特色相融合,打造長春北部消費中心。推動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都市農業先導區。
堅持創新驅動。
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加強產品研發、制造、維修等各環節的協同創新,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持續打好藍天、碧水、黑土保衛戰,全力打造伊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改善環境質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