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點贊長春這十年
這十年,長春農業豐產蓄能碩果累累

農用無人植保機從農田上空飛過,智能農機在田野里奔騰輾轉;指尖在屏上輕輕一點,人不到現場也可以給大棚里的蔬菜澆水施肥;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植物工廠里的蔬菜依然長得旺盛……
2021年長春市糧食產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市糧食產量247.3億斤,蔬菜產量110億斤,肉類產量21.6億斤,禽蛋產量7.2億斤,奶類產量1.5億斤……
一連串耀眼的成果和數據,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春市農業發展的不斷突破:糧食喜獲大豐收、黑土地保護取得新進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新提升、現代經營體系形成新格局、深化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人居環境呈現新變化。
這十年,是長春農業發展的金色十年,也是農業成果收獲滿倉的十年。時光流轉,長春農業發展的“金種子”在遼闊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為全面貫徹落實吉林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長春市委、市政府聚焦建設現代農業城,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統領,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農業農村大踏步發展,帶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為實現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積勢蓄能。
榆樹市機械化插秧“唱主角” 農民省時又省力。
長春市地處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地帶,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大市,黑土地占長春總耕地總面積的95%以上。2014年以來,長春市把保護性耕作和機械深松100個示范點建成了“機藝融合”示范點,并將實用增產技術與先進農業機械組裝配套集成應用。精量播種、高效植保、秸稈還田……一項項新模式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使長春市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
這十年,長春市不斷提升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通過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77萬畝,糧食產量實現247.31億斤,肉類總產量穩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九臺區紅光村水稻豐收。
2010年11月,長春市出臺了《關于積極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意見》,明確了長遠發展規劃、任務目標、推進舉措,將其作為保護黑土地、積極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的切入點。
為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從2011年開始,長春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予以重點支持,主要用于保護性耕作機具累加補貼、示范區(點)建設及遠程電子監測終端設備補貼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在政策上形成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這十年,長春市持續強力推進,不斷提升保護性耕作面積,從最初的不足1萬畝,發展到現在的超千萬畝。如今,榆樹、農安、公主嶺等地都跨進了全省保護性耕作整縣推進行列,推廣面積超過適宜耕地的70%。
長春農博園無土栽培。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護性耕作技術離不開農機配套,長春市免耕播種機以每年超過1000臺的速度增長,保有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100臺,增加到現在的1萬臺,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長春市牽引式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位居第一。
截至2021年年底,長春市農機服務組織已發展到4639個,實施全程機械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超過300個,實現了6個糧食主產縣(市)區所有鄉鎮全覆蓋,并向村級延伸。
大型農機一字排開。
這十年,長春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實力。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揭牌成立,集全省科創資源建設農業科技成果實驗平臺和轉化基地,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
瓜果蔬菜大棚收成好。
這十年,長春鄉村振興呈現新格局,黨委領導、系統推進、各方參與、共建共治的鄉村振興組織體系和政策體系已經確立;脫貧攻堅取得新突破,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貧困人口人均收入明顯提高;農村環境實現新提升,農村環境凈起來、綠起來的目標基本實現,村容村貌美起來的輪廓已經顯現,美麗鄉村逐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農民宜居宜業的家園,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鄉村治理發生新變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增強;農業農村改革取得新成效,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速完善,阻滯資源要素下鄉的壁壘正在逐步破除。
堅持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同步發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長春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為實現長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支撐。
立足長春農業實際,著眼建設農業強市目標,《現代農業城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70億斤階段性水平,畜禽總量達到4.9億頭(只),肉類總產量達到140萬噸,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
以建設現代農業城為支撐建設現代農業強市,是長春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帶動全省農業強勢崛起的重要一環。長春將勇擔使命、奮力拼搏,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保持住農業農村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以上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